浸渗加工设备(用于铸件、粉末冶金件等微孔密封的专用设备,包含浸渗罐、真空系统、加压系统、加热固化装置、清洗系统等)长期闲置后,因密封件老化、金属部件锈蚀、管路堵塞、电气元件受潮等问题,可能影响运行安全性和浸渗质量。重新使用前需进行系统性检修,具体工作如下:
一、外观与基础部件检查
整体清洁与状态评估
清除设备表面灰尘、油污及杂物,检查机身、框架是否有变形、裂纹(尤其焊接部位),地脚螺栓是否松动,确保设备放置平稳。
检查各部件连接是否完好,如浸渗罐与支架、管道与阀门的法兰连接有无松动或密封件脱落。
金属部件锈蚀检查与处理
重点检查浸渗罐内壁(通常为不锈钢)、真空罐、加压管路等金属表面,若有锈蚀斑点,用细砂纸或不锈钢丝刷清理,必要时补涂防腐涂料(如食品级不锈钢防锈油,避免污染浸渗剂)。
检查螺栓、螺母等连接件,锈蚀严重的需更换,确保紧固可靠。
二、核心功能系统检修
1.真空系统(关键功能,影响浸渗效果)
真空泵检查:
清理真空泵进气口过滤器,更换真空泵油(若油液乳化、浑浊或超过保质期),按型号加注专用真空泵油(如N68号真空泵油)。
手动转动真空泵皮带轮,检查是否卡滞,启动真空泵空载运行3-5分钟,听有无异响(如轴承磨损声),观察真空表指针是否能达到设备规定的真空度(如≤-0.095MPa),若真空度不足,需检查管路泄漏或泵体密封件(如叶片、密封圈)是否老化。
真空管路与阀门:
检查真空管路有无变形、裂缝,用肥皂水涂抹接口处,测试是否漏气(冒泡则为泄漏),更换老化的密封圈(如丁腈橡胶圈)。
手动操作真空阀门,确保开关灵活,阀芯无卡滞,必要时拆解清洗并涂抹润滑脂。
2.加压系统(控制浸渗压力,保障渗透效果)
压力泵与管路:
检查加压泵(如柱塞泵、气动泵)的电机运行状态,清理进油口滤网,测试压力调节功能是否正常,压力表显示是否准确(可通过标准压力表校准)。
加压管路需检查有无堵塞或泄漏,尤其对高压管路(如压力≥0.5MPa),需确认壁厚无减薄、接口无变形,避免加压时爆裂。
安全阀与压力表:
校验安全阀灵敏度,确保压力超过设定值(如1.2倍工作压力)时能自动泄压;压力表需在检定有效期内,否则需送检校准。
3.加热固化装置(影响浸渗剂固化质量)
加热管与温控系统:
检查加热管(如电加热棒、蒸汽盘管)表面是否结垢、损坏,用万用表检测加热管绝缘电阻(≥1MΩ),避免短路。
校准温控器(如热电偶、数显温控仪),设定加热温度后观察实际升温是否均匀,温差是否在允许范围(如±2℃),温控开关、超温保护装置需灵敏可靠。
固化槽/烘箱:
清理槽内或烘箱内残留的浸渗剂残渣,检查保温层是否完好(如岩棉、硅酸铝棉),避免热量流失导致能耗增加或加热不均。
4.清洗系统(去除工件表面多余浸渗剂)
清洗槽与喷淋装置:
检查清洗槽是否有渗漏,清理槽内杂质,测试喷淋头是否通畅,水压是否均匀,避免因堵塞导致工件清洗不彻底。
若使用循环水系统,需清洗过滤器、水泵,更换清洗液(如清水或专用清洗剂),防止微生物滋生堵塞管路。
三、电气与控制系统检修
电气线路与元件
检查控制柜内接线端子是否松动、氧化,用细砂纸打磨氧化触点,重新紧固接线;电缆线绝缘层是否老化、破损,破损处需更换或包裹绝缘胶带。
测试按钮、指示灯、继电器、接触器等元件是否正常工作,更换损坏的保险丝、接触器触点。
接地系统需可靠,接地电阻≤4Ω,防止漏电事故。
自动化控制(如PLC、触摸屏)
通电测试PLC程序是否正常运行,触摸屏操作是否灵敏,各功能模块(如真空、加压、加热的自动联动)是否按设定流程执行。
检查传感器(如液位传感器、压力传感器)信号是否准确,必要时重新校准。
四、辅助部件与安全装置检修
密封件更换
浸渗罐盖密封圈、阀门密封垫等橡胶件(如丁腈橡胶、氟橡胶)长期闲置易老化,需检查弹性是否良好,若出现硬化、裂纹需整体更换,确保密封性能。
安全防护装置
检查急停按钮、防护栏、开盖保护(如罐盖未关紧时设备无法启动)等安全装置是否有效,确保符合安全生产要求。
标识牌(如“高压危险”“高温烫伤”)是否清晰完整,缺失的需及时补充。
五、试运行与调试
空载试运行
各系统单独空载运行(如真空泵、加压泵、加热系统、清洗泵),观察运行是否平稳,有无异响、泄漏或异常振动。
联动试运行
进行全流程联动测试(从真空浸渗→加压→固化→清洗),模拟生产过程,检查各环节衔接是否顺畅,参数是否稳定(如真空度、压力、温度)。
工件试生产
用少量待浸渗工件进行试生产,检测浸渗后工件的密封性能(如压力测试、气密性检测),确认合格后再批量生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