浸渗加工后的铸件存储核心是保护浸渗层完整性、防止二次锈蚀、避免物理损伤,需围绕浸渗剂特性(如固化状态、耐环境性)和铸件材质,针对性控制存储环境与操作方式,确保铸件密封性能不失效。
1.存储环境控制:隔绝腐蚀与温湿度影响
浸渗层虽能密封铸件微孔,但长期暴露在恶劣环境中仍可能受损,需重点控制环境参数。
温湿度管理:存储温度需保持在5-35℃,避免高温(>40℃)导致浸渗剂老化开裂,或低温(<0℃)使铸件金属基体与浸渗层因热胀冷缩系数差异产生剥离;相对湿度需低于60%,高湿环境易导致铸件未密封的外露金属锈蚀,可通过除湿机或干燥剂调节湿度。
防尘与污染防护:存储区域需清洁、无粉尘、无油污及腐蚀性气体(如酸碱雾、盐雾),避免粉尘附着后吸收潮气,或腐蚀性气体渗透浸渗层微小缝隙,导致铸件内部锈蚀;若存储环境靠近化工区或海边,需额外搭建密闭存储棚,内部加装新风过滤系统。
避免阳光直射:露天或半露天存储时,需用遮阳棚遮挡铸件,防止阳光长期直射使浸渗剂(尤其是有机浸渗剂)老化、变脆,降低密封性能,同时避免铸件表面温度骤升骤降引发应力变形。
2.存储方式规范:防止物理损伤与浸渗层破坏
不当的堆放或操作会直接损坏浸渗层,需遵循“轻放、分区、防压”原则。
堆放高度与承重控制:铸件需分层堆放,每层用木质或橡胶垫条分隔,避免铸件直接接触导致划伤;堆放高度根据铸件重量调整,小型铸件不超过1.5米,大型铸件不超过1米,防止下层铸件受压变形,或浸渗层因挤压开裂。
避免尖锐物接触:存储区域内禁止堆放工具、金属废料等尖锐物品,防止意外碰撞划伤铸件表面的浸渗层;搬运铸件时需使用专用吊具或手套,避免直接拖拽,尤其注意保护铸件的螺纹孔、法兰面等关键密封部位。
分类存储与标识:不同材质(如铸铁、铝合金)、不同浸渗工艺(如水玻璃浸渗、有机树脂浸渗)的铸件需分开存储,因不同浸渗剂的耐环境性不同(如有机浸渗剂耐油性优于水玻璃),混合存储可能因环境适配差异导致部分铸件失效;每个存储区域需张贴标识,注明铸件型号、浸渗日期、存储期限,便于管理与取用。
3.存储期间维护:定期检查与状态保持
长期存储需定期排查隐患,避免问题累积影响铸件性能。
定期检查频率:每月抽查10%-20%的铸件,重点检查表面是否有锈蚀、浸渗层是否有开裂、脱落(可通过目视或渗透检测);每季度对存储环境的温湿度进行一次全面记录,确保参数符合要求,若发现湿度超标,需及时更换干燥剂或调整除湿设备。
防锈与防护补充:若发现铸件表面有轻微锈蚀,需用细砂纸轻轻打磨除锈,然后喷涂一层薄层防锈油(选择与浸渗剂兼容的型号,避免化学反应);对浸渗层微小裂纹,需标记位置,启用前联系专业人员评估是否需要重新浸渗。
避免长期闲置过限:根据浸渗剂类型明确存储期限,如水玻璃浸渗铸件建议存储不超过6个月,有机树脂浸渗铸件可延长至12个月;超过期限的铸件,启用前需进行密封性测试(如气压测试、水压测试),确认无泄漏后方可使用,避免因浸渗剂老化导致密封失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