浸渗加工(通过渗透剂填充铸件微孔,实现密封、防漏功能)后的铸件存储,核心目标是保护浸渗层完整性、防止二次锈蚀/污染、确保密封性能稳定,需围绕“存储环境控制、防护处理、堆放规范、质量监控”四大维度制定存储方案,具体要求及操作细节如下:
一、存储前预处理:确保铸件“干燥、清洁、无残留”
浸渗后的铸件需先完成预处理,避免表面残留的浸渗剂、水分或杂质在存储中引发问题,是后续存储的基础:
彻底干燥:避免浸渗层受潮失效
浸渗固化后(如热固化型浸渗剂需经120-150℃固化),需将铸件放入烘干设备(如热风烘箱)进行二次干燥,温度控制在80-100℃,时间30-60分钟(具体根据铸件大小调整,小型铸件30分钟,大型铸件60分钟),确保铸件内部及表面水分完全蒸发(用水分检测仪检测,含水率≤0.5%);
干燥后自然冷却至室温(20-25℃),避免高温铸件直接存储(高温会导致包装材料变形,或与其他铸件接触时产生粘连)。
表面清洁:清除残留浸渗剂与杂质
用高压空气(压力0.3-0.5MPa)吹扫铸件表面,清除残留的未固化浸渗剂、毛刺或金属碎屑(尤其是铸件的螺纹孔、盲孔、缝隙处,需重点吹扫,避免杂质堵塞密封微孔);
若表面有顽固浸渗剂残留(如固化后的浸渗剂结块),用专用溶剂(如浸渗剂配套的清洗剂,禁止用强酸强碱)擦拭,擦拭后再次用高压空气吹扫,确保表面无清洗剂残留(清洗剂残留会腐蚀铸件表面,或影响后续防锈处理)。
质量初检:筛选不合格品,避免混存
存储前对铸件进行密封性抽检(如气压测试:将铸件接入气压设备,加压至0.5-1MPa,保压5分钟,观察压力是否下降,无下降则为合格),不合格品(如存在渗漏)需单独标记并返工,禁止与合格品混存;
检查铸件表面是否有划痕、变形(若有,需单独存放,避免存储中进一步损坏),确保进入存储环节的铸件均为“外观完好、密封合格”的产品。
二、存储环境控制:核心防“潮、腐、温变”
浸渗后的铸件密封性能依赖稳定的存储环境,潮湿、腐蚀性气体、剧烈温变会导致铸件锈蚀、浸渗层老化,需严格控制环境参数:
温湿度控制:稳定环境是关键
温度要求:存储环境温度保持在15-30℃,避免温度剧烈波动(如昼夜温差超10℃)——低温(<5℃)会导致浸渗层变脆,高温(>40℃)会加速浸渗层老化,均可能影响密封性能;
湿度要求:相对湿度≤60%,若环境湿度超标(如南方梅雨季节),需加装工业除湿机(每100㎡空间配置1台50L/天除湿量的除湿机),并在存储区域放置湿度计,每日记录湿度数据,确保湿度稳定。
防腐蚀与防尘:隔绝有害介质
隔绝腐蚀性气体:存储区域需远离酸碱车间、电镀车间等产生腐蚀性气体的场所(至少间隔50米以上),避免二氧化硫、氯气等气体腐蚀铸件表面(尤其是铸铁、碳钢铸件,易发生电化学腐蚀);若无法远离,需在存储区域安装气体过滤装置,或采用密封式存储(如密闭仓库);
防尘处理:存储区域地面需硬化处理(如环氧树脂地面),定期用吸尘器清理地面灰尘(每周至少1次),避免灰尘附着在铸件表面——灰尘中含有的杂质(如石英砂)会划伤铸件表面,或在潮湿环境下形成“灰尘-水分”混合物,加速锈蚀。
通风与光照控制:避免局部环境恶化
存储仓库需保持适度通风(如安装排风扇,每日通风2次,每次30分钟),避免仓库内积聚冷凝水(冷凝水会附着在铸件表面,导致锈蚀),但需避免强风直吹铸件(强风会加速浸渗层水分蒸发,导致局部开裂);
禁止阳光直射铸件(紫外线会加速浸渗剂老化,导致密封性能下降),仓库窗户需安装遮阳帘,或选择无窗仓库存储。
三、存储防护与堆放:避免“物理损伤、交叉污染”
合理的防护包装与堆放方式,可防止铸件在存储中因碰撞、挤压导致物理损伤,同时避免不同材质铸件交叉污染:
包装防护:按材质与精度选择包装
小型精密铸件(如汽车发动机缸体、液压阀块):采用“防锈纸+塑料薄膜”双层包装——内层用气相防锈纸(含缓蚀剂,可在铸件表面形成保护膜)包裹,外层用聚乙烯塑料薄膜密封(防止潮气进入),包装后标注铸件型号、数量、存储日期;
大型铸件(如机床床身、泵体):无法完全包装时,需在铸件表面均匀涂抹薄层防锈油(如20#机械防锈油,厚度5-10μm),涂抹后用防尘罩(透气型无纺布材质,避免不透气导致冷凝水)覆盖,重点保护铸件的密封面、螺纹孔(可用塑料堵头封堵,防止杂质进入);
禁止使用的包装:避免用牛皮纸、普通纸箱直接包装(牛皮纸易吸潮,纸箱破损后灰尘易进入),禁止用含油的抹布擦拭铸件(油污会污染浸渗层,影响后续装配)。
堆放规范:科学承重,避免挤压
堆放原则:“上轻下重、分类堆放”——底层放置大型、重型铸件,上层放置小型、轻型铸件,避免上层铸件挤压下层铸件导致变形(如底层放机床床身,上层放液压阀块);不同材质、不同型号的铸件需分区堆放(如铸铁铸件与铝合金铸件分开,避免电化学腐蚀),并用标识牌明确区分(标注材质、型号、存储批次);
堆放高度与间距:
小型铸件(重量<5kg):堆放高度≤1.5米,每垛之间预留≥30cm的通道,便于检查与搬运;
中型铸件(5-50kg):堆放高度≤1米,采用木质托盘(托盘承重≥铸件总重量1.2倍)分层堆放,层与层之间用橡胶垫隔离(避免铸件直接接触导致划伤);
大型铸件(>50kg):单独放置在专用支架上(支架需固定,防止倾倒),铸件与地面间距≥10cm(避免地面潮气侵蚀),禁止叠放;
搬运要求:存储期间搬运铸件需用专用工具(如叉车、吊具),禁止直接拖拽(拖拽会划伤铸件表面,破坏浸渗层),搬运时轻拿轻放,避免碰撞。
四、存储期间维护:定期检查,及时处理隐患
即使环境与包装到位,长期存储仍需定期检查,避免隐性问题(如包装破损、局部锈蚀)扩大,确保铸件性能稳定:
定期检查频率与内容
日常检查(每日1次):检查存储环境温湿度(记录数据)、仓库通风情况、包装是否有破损(如塑料薄膜撕裂、防锈纸脱落),若发现包装破损,立即更换新包装,同时检查铸件表面是否有潮气、灰尘;
周检(每周1次):随机抽取10%-20%的铸件(重点抽查底层、角落处的铸件),打开部分包装检查铸件表面是否有锈蚀(如斑点、氧化层),对精密铸件进行密封性复检(如气压测试),若发现锈蚀,立即用细砂纸(800#以上)打磨除锈,重新涂抹防锈油并密封;
月检(每月1次):全面检查所有铸件堆放情况(是否有倾斜、挤压)、支架/托盘是否稳定,清理仓库内积水、灰尘,更换失效的除湿机干燥剂(如硅胶干燥剂变色),对存储超3个月的铸件,增加密封性抽检比例(≥30%)。
异常处理:快速响应,避免扩散
若发现局部湿度超标(如某区域湿度>70%),立即移动该区域铸件至干燥区域,检查是否有冷凝水泄漏(如仓库屋顶漏水),修复漏点后再恢复存储;
若发现铸件表面轻微锈蚀,用无水乙醇擦拭锈蚀部位,再涂抹防锈油;若锈蚀严重(锈蚀面积>5%)或密封性失效,需重新进行浸渗处理,禁止直接投入使用;
存储期间若需临时取用铸件,取用后需立即补充包装(如重新用防锈纸包裹),避免铸件长期暴露在空气中,同时更新存储记录(标注取用数量、剩余数量)。
五、存储期限与出库准备:把控“时效”,确保出库合格
浸渗后的铸件存储有一定期限,超过期限易导致浸渗层老化,出库前需做好准备,确保满足使用要求:
存储期限要求
采用“防锈纸+塑料薄膜”密封包装的铸件:存储期限≤6个月;
表面涂抹防锈油+防尘罩保护的铸件:存储期限≤3个月;
精密铸件(如液压元件、密封件):存储期限≤2个月,需缩短检查频率(如每10天抽检1次),避免长期存储影响精度。
出库前准备
出库前对铸件进行全面清洁:拆除包装,用高压空气吹扫表面灰尘,若有防锈油残留,用专用清洗剂(不腐蚀浸渗层)擦拭干净,自然晾干;
进行密封性全检(如气压测试、水压测试,根据使用要求选择),确保密封性能符合标准(如保压5分钟无压力下降);
检查铸件外观(无划痕、变形),核对型号、数量,出具“存储检验报告”(含存储环境记录、抽检结果),方可出库交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