浸渗设备(用于铸件、粉末冶金件等微孔密封的专用设备,核心系统包括浸渗罐、储液槽、加热装置、管道阀门等)长期接触浸渗剂(如水基硅酸盐、厌氧树脂、热固性树脂)及清洗液(如溶剂、酸碱溶液),易发生化学腐蚀(浸渗剂成分侵蚀金属)与电化学腐蚀(潮湿环境下金属电极反应),导致设备部件锈蚀、泄漏,甚至影响浸渗剂纯度与密封效果。做好防腐蚀工作需围绕“材质适配、涂层保护、介质管控、日常维护”四大核心,针对设备不同部件的腐蚀风险制定针对性措施,具体注意事项如下:
一、设备材质选型:从源头降低腐蚀风险
材质是防腐蚀的基础,需根据浸渗剂类型(酸性/碱性/溶剂型)与工作温度,选择耐腐蚀性匹配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,避免“材质与介质不兼容”导致的先天腐蚀隐患:
核心承压部件(浸渗罐、压力管道)
若使用水基浸渗剂(如硅酸盐浸渗液,pH8-10,弱碱性):优先选用304不锈钢(含铬镍,耐弱碱、耐潮湿),厚度需≥8mm(确保强度同时提升抗腐蚀余量);若长期高温运行(浸渗温度>80℃),需升级为316不锈钢(含钼元素,耐晶间腐蚀能力优于304,适合高温弱碱环境)。
若使用溶剂型/厌氧型浸渗剂(含酯类、醇类溶剂,或酸性固化剂):禁止使用普通碳钢(易被溶剂溶解的油脂或酸性物质腐蚀),需选用316L不锈钢(低碳含量,耐溶剂、耐弱酸性)或哈氏合金(针对强腐蚀性浸渗剂,如含氯溶剂,成本较高但耐蚀性极强)。
禁止使用镀锌或镀铬碳钢(涂层破损后会形成“小阳极-大阴极”的电化学腐蚀,加速基材锈蚀,短期内出现泄漏)。
储液与清洗部件(储液槽、清洗槽)
储液槽若存放水基浸渗剂,可选用PP塑料(聚丙烯,耐弱碱、成本低,适合常温存储)或304不锈钢;若存放溶剂型浸渗剂,需选用PVDF塑料(聚偏氟乙烯,耐有机溶剂、耐高温,避免溶剂溶解塑料导致浸渗剂污染)。
清洗槽(用于工件清洗,可能使用弱碱或溶剂清洗液):优先选用PP或PVDF材质,避免金属材质与清洗液反应产生杂质,污染后续浸渗工序。
密封与连接部件(密封圈、阀门、法兰)
密封圈需适配浸渗剂类型:水基浸渗剂可用丁腈橡胶(NBR,耐油耐弱碱);溶剂型浸渗剂需用氟橡胶(FKM,耐有机溶剂、耐温-20℃-200℃,避免密封圈被溶剂溶胀失效);禁止使用普通橡胶(如天然橡胶,易被溶剂腐蚀或被水基浸渗剂老化)。
阀门与法兰:优先选用不锈钢材质(304/316),法兰密封面需采用耐蚀垫片(如四氟垫片,适配各类浸渗剂,避免传统石棉垫片被腐蚀后产生杂质)。
二、设备表面涂层保护:强化局部抗腐蚀能力
对于无法更换为耐蚀材质的部件(如设备机架、非承压管道),或需进一步提升耐蚀性的关键部位(如浸渗罐内壁焊缝),需通过涂层覆盖形成“物理屏障”,隔绝腐蚀介质接触:
涂层选型与施工要求
浸渗罐内壁、储液槽内壁:若基材为碳钢,需涂刷环氧玻璃鳞片涂料(干膜厚度≥300μm,鳞片结构可阻断腐蚀介质渗透,耐弱碱、耐溶剂,适合长期接触浸渗剂);施工前需彻底除锈(达到Sa2.5级喷砂标准,表面无氧化皮、油污),避免涂层与基材结合不牢导致脱落。
设备外部机架(碳钢材质):涂刷氯化橡胶面漆+环氧底漆(干膜厚度≥150μm,耐大气腐蚀、耐潮湿,适合车间潮湿环境),每1-2年检查涂层完整性,出现剥落、划痕时及时补涂。
焊缝部位(如浸渗罐拼接焊缝):需额外涂刷1-2遍防腐胶泥(如环氧胶泥),填补焊缝缝隙,避免腐蚀介质在焊缝处积聚(焊缝是应力集中区,易优先发生腐蚀)。
涂层维护禁忌
禁止用硬物(如钢丝刷、铁锤)敲击涂层表面,避免涂层破损暴露基材;清洗设备内壁时,需用软布或塑料刮板,禁止使用金属工具刮擦。
若涂层出现局部破损(如直径<5mm的漏点),需立即用同类型涂料补涂(补涂前需清理破损处油污、锈蚀,用砂纸打磨粗糙后再涂),避免破损扩大导致基材锈蚀。
三、浸渗介质与环境管控:减少腐蚀诱因
浸渗剂的纯度、pH值及设备运行环境的温湿度,是加剧腐蚀的重要外部因素,需通过管控减少“介质腐蚀”与“环境腐蚀”:
浸渗剂与清洗液管控
定期检测浸渗剂性能:水基浸渗剂需每周检测pH值(保持8-10,若pH<7呈酸性,需添加碱性调节剂;pH>11呈强碱性,需稀释,避免过酸过碱加速金属腐蚀);溶剂型浸渗剂需每月检测纯度(若混入水分或杂质,需过滤提纯,避免杂质与金属反应)。
避免浸渗剂长期停滞:闲置超过24小时的浸渗剂(尤其是水基型),需启动搅拌装置(每2小时搅拌10分钟),防止局部介质浓度过高(如底部沉淀导致局部碱性增强),加剧设备底部腐蚀。
清洗液及时更换:工件清洗后的废水(含残留浸渗剂、金属碎屑)需及时排放,禁止在清洗槽内长期存放(废水易滋生微生物或产生酸性物质,腐蚀清洗槽材质),排放后需用清水冲洗清洗槽内壁,避免残留废水附着。
设备运行环境管控
保持车间干燥通风:浸渗设备周边需避免积水(如地面漏水、清洗时溅水),相对湿度控制在≤70%(潮湿环境会加速设备外部机架与电气部件的电化学腐蚀),必要时加装除湿机或排气扇。
避免腐蚀性气体接触:禁止在设备周边存放酸碱试剂、溶剂(如盐酸、丙酮),防止挥发的腐蚀性气体(如HCl、丙酮蒸汽)侵蚀设备表面涂层或金属部件,尤其需保护电气控制柜(避免气体进入导致线路板腐蚀)。
四、日常维护与定期检测:及时发现腐蚀隐患
防腐蚀工作需“预防为主、定期检查”,通过日常维护减少腐蚀积累,通过专业检测排查隐性腐蚀,避免小隐患发展为大故障:
日常维护重点
每日运行前:检查密封圈(如浸渗罐罐门密封圈)是否有变形、溶胀、破损(若发现,立即更换,避免浸渗剂泄漏腐蚀罐门密封面);检查管道阀门是否有滴漏(若泄漏,及时紧固或更换阀门,避免浸渗剂长期接触管道外壁导致腐蚀)。
每日运行后:清空清洗槽内废水,用清水冲洗内壁;对浸渗罐内壁(若为金属材质),用浸渗剂兼容的清洗剂(如水基浸渗剂用清水,溶剂型用专用溶剂)擦拭,去除残留浸渗剂,避免长期附着导致腐蚀;设备外部用干布擦拭,去除表面水汽、粉尘。
每周维护:对设备连接螺栓(如法兰螺栓、罐门螺栓)进行防锈处理(涂抹防锈脂,如锂基防锈脂),避免螺栓锈蚀后无法拆卸;检查涂层表面,若有划痕、剥落,及时补涂。
定期腐蚀检测
每3个月:用超声波测厚仪检测浸渗罐、压力管道的壁厚(对比初始壁厚,若壁厚减少量>10%,需评估是否继续使用,避免壁厚过薄导致承压能力下降);对不锈钢部件,用磁性测厚仪检测涂层厚度(确保干膜厚度符合要求,无明显磨损)。
每6个月:对关键焊缝(如浸渗罐纵环焊缝)进行渗透探伤(PT)或磁粉探伤(MT),排查表面及近表面腐蚀裂纹(焊缝是腐蚀高发区,裂纹若未及时处理,会快速扩展导致泄漏)。
每年:邀请专业机构对设备进行腐蚀状态评估(包括材质腐蚀速率、涂层完整性、密封件老化程度),制定下一年度防腐蚀维护计划(如涂层翻新、部件更换)。
五、特殊场景防腐蚀:应对极端工况
长期停机防护
设备闲置超过1个月时,需进行“封存保护”:清空所有浸渗剂与清洗液,用清水(水基系统)或专用溶剂(溶剂型系统)彻底冲洗设备内部;对金属部件(如浸渗罐、管道)涂刷长期防锈油(如20号防锈油,厚度≥50μm);密封圈需取下,用滑石粉涂抹后单独存放(避免长期受压变形老化);设备外部覆盖防雨防尘罩,避免大气腐蚀。
异常工况处理
若发生浸渗剂泄漏(如管道破裂、罐门密封失效),需立即停机,排出泄漏介质,用清水或专用溶剂冲洗被污染部位,检查腐蚀情况(如金属表面是否有锈迹、涂层是否破损),修复后需经压力测试(如浸渗罐水压测试)确认无泄漏,方可重新启动。